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 唐朝的民族政策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13465488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的“大一统”》

材料三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史实。(至少列出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各一例。并举出清朝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一例。
(4)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另一个什么身份?
(2)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
(3)材料二中反映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太宗和武则天为这种制度分别做出什么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4)材料三这句话说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个史实说明。综合上述材料,唐朝的繁荣给我们今天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2022-05-19更新 | 3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2023-05-31更新 | 5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概述其效果。

材料二   19399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材料三   2013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519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2023-06-14更新 | 4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