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44871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材料二


材料三   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能够促进改平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还有人认为,维新派在超短100天里颁发了200多件法令,且大部分法令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维新派计划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变法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2)材料二的示意图表明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我们能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经过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孙中山就职誓词

材料四: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如何评价这场运动?
(2)材料二是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列举这场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
(3)材料三孙中山为“颠覆满清专制政府”领导开展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的人物、杂志与中国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列举这场运动主要内容两点?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5)上述几次运动都是在向西方学习,其总体趋势如何?
2022-11-15更新 | 2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2月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三款……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摘编自《鸦片战争大事记》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款”条约的真实意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的意义。
2021-02-01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列各图反映了1851~1912年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对独立富强道路的探索。


            
图一 金田起义浮雕                                          图二 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 谭嗣同殉难                                     图四 武昌起义浮雕
(1)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哪些重大的历史运动?

材料二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材料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当年,与梁启超齐名的另一位主张变法的核心代表是哪一位?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10-20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