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487 题号:1500712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请回答:
1.这次亚非会议是在哪一年在哪一个国家召开的?
2.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
3.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产生了什么影响?
【知识点】 初中历史综合库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真宗时,宋辽议和,签订盟约。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阿骨打建国后,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中国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摘编自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一史实说明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趋势是什么?
2024-04-22更新 | 7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

时间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
比重50%62%71%58%

材料二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评价:“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材料三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纲》一书中这样评价唐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
(2)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二中培根的评价。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4-05-06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五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1)材料一是近代列强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地理位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发展“国防近代化”以及“再进一步”的史实。
(3)材料中“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什么“极大之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理解。
(5)材料五中“中国人的国家情感”指什么?青年学生在这次运动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2023-12-12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