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1563645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思想文化的新旧更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哪一事件?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同迷信进行斗争的人是人类的恩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摘自《伏尔泰语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请举出两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摘自《共产党宣言》


(3)材料三中的文件发表有何历史意义?在其科学理论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什么?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活中国政治上、道路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什么?为将中国“引到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019-08-09更新 | 8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制定洋务运动的方案,是被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从1865年至1884年间,以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19个近代军用工业创设,但管理方式仍存在封建衙门的恶习。同时,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30余个民用工矿交通企业建立,然而员工经费支出高,官员贪墨成风,外国控制着焦炭等原料和技术等问题层出,随着开销增大,西方企业不断在华创办,洋务企业渐渐走入困


境。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等


(1)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一中提到的“内忧”主要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企业“走入困境”的原因。

材料二:康有为大事年表(部分)如下

1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2)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材料三:“文学革命之命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院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节选)


(3)依据材料三,概括胡适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回答该项内容在当时有何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请你概括一个主题。
2021-11-16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中国在社会性质、社会生活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主题材料“变化的中国”,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有改动)

材料三   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实业救国热潮号召下,人民竞相投资,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挣扎。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有改动)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它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个运动的重要阵地是什么?这一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四,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在哪一事件的刺激下产生?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10-19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