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7 题号:160314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16]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文明历史五千年,灿烂辉煌留人间。历经磨难求复兴,改革开放谱新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灿烂辉煌留人间】

材料一   唐朝,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恢复,社会繁荣升平。都城长安以其雄伟博大的气势、海纳百川的精神,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人和理想构成唐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唐代处处精彩纷呈,充满着自信。

——摘编自《中华文明·厚德载物》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出现了哪些“社会繁荣升平”的盛世局面?
【历经磨难求复兴】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裴钰《改变中国》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尝试内部改变‘清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名称。材料中毛泽东领导“催生”一个崭新中国的革命道路具体指什么?
【改革开放谱新篇】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其主要形式是实行什么制度?
【牢记使命创未来】

材料四   20182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演出精彩夺目,惊艳全球,通过地面投影、动态视频及机器人,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手段讲述中国奇迹,诠释了中国文化以及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在新时代,依然可以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的中国怎样才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2022-08-17更新 | 3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摘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和目的。
(3)材料三是对某场变法运动的评价,请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该事件的主要作用
2021-11-15更新 | 3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许多英勇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③补充完整。从事件领导阶级与斗争目标方面简述“应对一”与“应对二、三”事件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①②与③④事件的内在联系。
(3)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斗争中蕴含着哪些伟大精神?
2022-12-01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