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元朝的建立及其民族关系的发展 >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 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6034401
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历史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材料二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有一种工具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效率。另一种工具形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舀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材料三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一的“新形势”是指?
(2)请写出材料二中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最终完成于是在什么时期?
(4)材料反映了蒙古汗国国策在经济上发生了什么重大转折?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要能从不同的学史方法中汲取智慧,丰富知识。请你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方法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运用年代尺一构建时空观念
(1)下面历史朝代年代尺上①处的朝代是____________,写出下面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对比历史地图感悟时代精神
(2)观察图,秦、明两朝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今天依然提倡“爱我长城”有何现实意义?

任务三 通过史料描述体验传统文化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我国的两个传统节日,请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材料一 用面造枣锢飞燕……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

材料二 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栅(贵之家搭建装饰台栅)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宋孟元老ㄍ东京梦华录》

2021-07-21更新 | 4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史。同学们开展了“何以中国”的主题探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探源“中国”】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视野“中国”】

材料二   下图依次为图1、图2、图3

-整理自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下)

【转型“中国”】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图4-整理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了“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2)请你从材料二图1、图2、图3中挑选其中一幅图片,写出其反映的朝代名称,并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作用,请你任选时间轴中某一重大历史时期,举例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你对“何以中国”的认识。
2024-05-21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获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唐朝画家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他”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它反唐朝民族交往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事件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的社会景象?其出现于哪个皇帝统治前期?请写出一条这位皇帝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地区“生育蕃息,牛羊被野”,百余年间没有大规模战事……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辽民族关系不断加强。富弼(北宋名相)认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百分之一二,“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元史·桑哥传》

材料四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改号日元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澶渊之盟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元朝是哪一年建立的。“遂一天下”是指什么?
2021-07-27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