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丑条约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6328222
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桎梏下,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2)1900年是庚子年,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学校门口贴看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孙中山看后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军人应当如此。”


(3)材料三中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其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建立于什么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体现了怎样时代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下表所示是不同时期的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第一组

15—17世纪

potato、banana、maize(玉米)

第二组

19世纪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电子)

第三组

20世纪初

tank(坦克)、machine gun(机枪)、gas mask(防毒面具)


(1)请写出与右图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出现在5美元纸币上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从第二、三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

【示例】第一组 事件: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说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玉米和香蕉等传到欧洲,并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些词汇出现在英语中。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建立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构建知识体系,能够理清线索,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时空联系】

材料一:将下图中(1)—(5)补充完整。



【事件归类】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家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6)材料二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7)综合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2020-10-10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对此,中国农民阶级由谁提出哪一个比较进步的救国方案?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此时,日本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此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有何变化?
(3)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022-08-30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