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改革开放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5 题号:163460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一五”期间投资的重点。依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
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合作经济公私合营11
195219.11.50.76.971.8
195733.256.47.60.02.8
197856.242.9110.9
199741.933.91124.2

(2)材料二“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后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政策,说明了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临晋中学同学们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收集图片资料——了解经济体制改革】


(1)一组同学收集到下列图片材料。据此简述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任务二【观察示意图-解读对外开放格局】


(2)二组同学收集到下面相关地图。请据此概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进程,并分析设立图三中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
   

任务三【列举大事年表——探讨理论体系建立】


(3)三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整理出下列大事年表。选择大事年表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与该任务“探讨理论体系建立”吻合,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5年,遵义会议;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囵代表大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转折性会议
事件: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论述: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结论: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注:以上示例仅供学生参考,作然时不得选用示例中的这两件大事和观点
2023-05-30更新 | 9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007年11月0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这里的“创造性”举措是什么?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三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


1979年4月,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3)根据材料三表格,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2020-04-30更新 | 4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节选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写出A、B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旧山河”指的是什么?后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最典型的事件是什么?请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分析,“1949年,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提到的“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表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获得哪些启示?
2020-08-28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