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2 题号:16875681
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3)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跟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2-23八年级上·广东·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报刊作为新闻信息的载体,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文报刊的办报风潮由南向北,从香港蔓延到广州、上海,最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宁波、福州、汉口、京津等地的报网,代表性报纸如香港德臣报馆的《华字日报》,上海字林洋行的《上海新报》《沪报》,美查的《申报》,丹福士的《新闻报》等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于江西瑞金,为中央政府机关报。

——《红色中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喉舌”

材料三

“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
“营造出汇集‘区域’及‘全球’信息的‘场域’,‘地方’甚至超越‘国家’,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报刊业中心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两则材料中各提取至少一则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关联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在近代史中所起到的作用。
2024-04-18更新 | 5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毛泽东

材料二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四次大的侵华战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答出其中任意两次侵华战争及危害即可)
(2)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香港问题”的由来。
(3)根据材料二,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2021-05-17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19世纪的英国通过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广大的殖民地,因而号称“日不落帝国”(如下图)

(1)19世纪英国能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中在中国珠江口岸有一地方(★号处)在19世纪40年代列入“日不落帝国”范围,其历史依据是什么?
【史料实证】       

材料二:到1987年,在生产领域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改革前的120种减少到60种;流通领域中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从改革前的188种减少到23种。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筒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我国为增强企业活力所采取的措施。
【历史解释】

材料三: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治维新中“破除旧来之陋习”的措施。
【观点论证】

材料四:

(4)仔细阅读上述图示,请以《合作》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文中需包括上述图示中体现的至少两次合作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你从这些合作中得到的有益启迪。②史实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在100字左右。
2024-04-16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