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 孝文帝改革 >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69178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材料一的示意图A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了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的情形,依据所学概括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上伐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
拓跋步六孤
拔拔长孙贺兰
达奚独孤
乙旃叔孙勿妞于
丘穆陵尉迟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所学概括其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请回答:
(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0-04-22更新 | 1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国家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理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定格局】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深知周代中央机构的虚化威胁到周王的权威,地方上长期以来的分封制使国家分崩离析。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1)为防止国家分崩离析,秦始皇管理地方的措施作了怎样的改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稳江山】

材料三:(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3)为了改善材料三中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促交融】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2023-12-20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古代各民族出现交融,对外交往也有了初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材料三: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形式有哪些?
2022-01-28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