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6994013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有识之士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   我国实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的强大,指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用材料中原话回答)“改革者”为得到“轮船与枪炮”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使“这一问题有了答案”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一句话的?
(4)材料四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中的领袖人物是哪几位?

(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

(4)材料二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2018-12-09更新 | 7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3周年,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个历史事件?列举该事件在中央的代表。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事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运动的作用。
2021-10-13更新 | 1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材料一: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多少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二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鸱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他们(指洋务派)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这个治本之策是步步发展的。最初不过练洋枪队;继则买制器之器、以图自己造船;终而设学校、派留学生,以图自己能制这制器的器具。等到光绪年间,他们进而安电线、开煤矿、修铁路、办海军、设招商局、立纱厂。但是十九世纪的后四十年,外来的压迫节节加紧治标没有治好,治本也不足济事。甲午之战是自强运动的失败。

——蒋廷《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自强”一词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治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自强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2024-06-15更新 | 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