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 题号:185163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     “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戊戌变法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   中国近代使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学习层次分别是什么。
【革命之路】

材料二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由谁领导开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胜利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建设之路】

材料三   建党以来,党的土地政策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变化,党在制定和执行农村土地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坚持以解决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为其核心内容。农村土地政策紧紧抓住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就是抓住农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和根本。这反映了党对农村土地问题的认识水平,又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迫切要求。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是什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合作之路】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4)材料四体现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最先在哪里施行?
2022-06-19更新 | 8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一17世纪,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名称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2)材料二中“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9-11-06更新 | 5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也。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2)材料二是由哪位皇帝颁布的诏书?它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3)材料三中的“文”是谁?为“巩固中华民国”,他颁布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
(4)材料四中图 1、图 2 分别是谁?结合图 3,说说他们开展了什么运动?
(5)上述几次运动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总体趋势如何?
2020-04-24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