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8 题号:18739389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记述着人类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方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二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


材料三 在西欧,由于工业化的原发性特征,生产型城市是从工业村庄孵化而来,“工业村庄→工业城镇→工业中心”的城市化过程与“农村人口减少→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同步转型并行不悖。中国为了赶超先进国家,在政府主导下,集中主要资源和财力于大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形成“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导致区域失衡,内需不足。这与西欧国家现代城市的自然演进有所不同。当今,无论是原发型城市或是赶超型城市均致力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城市。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
(2)材料二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个城市人口变化的进程,请任选一个城市,指出其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西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你能为中国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城市提出哪些建议?
2023·广东东莞·一模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英国兵轮鼓浪而来,沿江海入长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材料二中“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由北大的校风,你能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北大的哪两件大事?

材料三: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3)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是在哪一事变后成为现实的?为什么能够实现“空前的团结”?
(4)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20-04-18更新 | 4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鸦片战争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摘编自李事明《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示意图

材料三   鸦片战争触发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爆炸性事态。在政治上,割让香港使英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张的立足点;开放五个口岸使外国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而损失前述之三种国家主权(核定关税、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则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经济上,核定关税率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的手工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和叛乱。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列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位于福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名称:并归纳这些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触发“爆炸性事态”的表现。
2020-08-24更新 | 16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国弱遭人欺,近代中国。任人宰割,教训深刻。

材料一:“他的伟大在于,他明知从鸦片走私中贪污受贿的利益集团十分强大,却仍然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民族争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则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

——杨国桢《不能失去的历史记忆》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材料三: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李学智、迟维强《义和团运动:颟顸愚昧清政府之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查禁鸦片的阻力有哪些?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清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的战争指的是近代哪一次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一耻辱条约?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4)材料四中的庚子之役指的是哪次战争?此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经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020-12-15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