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20328022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897.12

材料二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20世纪7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民共和国
21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不变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甲午海战   维新变法   扶清灭洋   实业救国   放宽设厂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   短暂春天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时代需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3)从材料三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

——《定国是诏》

材料三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四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启蒙符号。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将二者尊为现代文明的精华和中国进步的引擎。陈在《敬告青年》中开宗明义,倡言“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六大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并将“人权”与“科学”归为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他强调:“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高力克《一个革命者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近代企业。(军事、民用企业各一个)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中的“变官制”指什么?《定国是诏》中的哪一做法可能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是怎样看待“民主”与“科学”的?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5)综上所述,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的变化。
2021-03-08更新 | 2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对于近代化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如何理解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材料四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反映什么运动兴起?1918年后,该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2019-08-05更新 | 5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材料一: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

【中华文化圈】

材料二 : 隋唐统一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等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文明西传促进欧洲变革】

材料三:

【西学东渐】

材料四 :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1895~1900年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今天中国复兴丝绸之路,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概括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科技传播的特点。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中任选一项,运用史实分析其对欧洲“走向近代”的影响。
(4)分析指出与第四阶段的“西学东渐”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