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20331017
中国在近代史上屡次遭受列强的侵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什么条约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图一遗址名称。该园林被列强毁于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国又失去了香港的哪个部分?指出图二将领牺牲的战争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来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指出其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并用一句话说明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从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成了反侵略反封建。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竞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三: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什么事件?这场战争中哪一条约让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条约签订在什么战争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举两例“三次灾难性战争”中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事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19-10-18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军占领香港岛……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

材料二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的哪次惨痛遭遇?
(3)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
2020-10-05更新 | 5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遣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班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之议。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益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遗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使“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的运动,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佑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是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的。
2024-02-02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