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评价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 题号:209677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其带头人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他们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材料四   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举出一个领导该运动的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变法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维新派比洋务派“看得更远,走得更快”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孙中山就职誓词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是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孙中山为颠覆满清专制政府领导开展了什么运动?
(4)材料四中的人物、杂志与中国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
2017-02-28更新 | 12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阅读“近代化的起步”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学习器物层次的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学习制度层次的是政治近代化的开始,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材料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请举出两个具体事例。
(3)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以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光绪帝书


(4)康有为所说“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指什么条约的签订?为避免“瓜分之患”摆脱“社稷之危”,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了变法。揭开这变法序幕是什么?
(5)这次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10-19更新 | 3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追求钢铁强国梦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洋务运动人士实业强国求富的理想追求和以开放心态进行的曲折探索。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人士”是哪个阶级利益的代表?洋务运动“强国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如望文生义,则“辛亥革命”只是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间两个半月的事。这个狭义的用法曾为甚多中西专著所采纳,然为本篇所不取。盖“革命”究与突发的“政变”不同,它是长期酝酿的结果。只见其果,不明其因,是会引起误解的。至于广义的用法,似乎就应该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它立竿见影的后果了。

——《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广义的辛亥革命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三:“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中国红色革命的起点,那么,武汉则是把中国红色政权引向胜利的转折点。”坐落在汉口鄱阳街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向世人展现了共产党人在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武汉:历尽沧桑见证辉煌》武汉晚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上海是“中国红色革命的起点”?武汉又是“把中国红色政权引向胜利的转折点”?

材料四: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方面的重大建设成就还有哪些?
2023-09-24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