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213572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中山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李喜所《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反清武装起义在19世纪初期得到迅速发展。(       )
B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
C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多次失败的起义尝试,但他们屡败屡战。(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20世纪7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两项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感悟。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1)材料一中的土地纲领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中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2020-03-16更新 | 8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探索救国救民,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

——《晚清最后一跃》


(1)材料一中“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指什么?这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列举一位代表人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请列举一位代表人物。

材料三: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他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选举他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4)纵观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023-10-31更新 | 1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1)孙中山对材料一的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作了怎样的概括?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孙中山)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大总统誓词》(1912年)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遗嘱》(1925年)


(2)依据材料二,说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有哪些?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4)孙中山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作了哪些努力?请你至少列举三例史实。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2021-03-10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