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 题号:21729727
面对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救国救民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向西方学习】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以俄为师】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如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走自己的路】

材料三   实践证明,首先占领中心城市,进而取得革命胜利的苏俄模式不适合中国实际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转变,走自己的路,开辟出中国革命新路。这条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模式上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何友良《苏维埃革命:建基立业的重要历史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是如何在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归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一历程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是在哪一年。列举一例当时中国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道路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新路与苏俄模式的不同之处。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最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2023-10-21更新 | 5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法战争失败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自强”“求富”的口号产生怀疑。于是改良主义的思想主张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改良主义社会思潮。他们力主革新政治、变革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他们批评洋务派仅袭西学的皮毛,而不学其根本。这种思潮在甲午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它从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材料二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摘编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那个激荡在欧洲大陆的“共产主义幽灵”引入了中国,中国的政党政治由此揭开新的一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改良主义思潮发展的原因和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三民主义的影响。
(3)思想启蒙促进时代变革。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
2024-06-06更新 | 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全世界接近一半的棉花都由英国人来进行加工,英国严重依赖外国提供的原料。1845年到1849年,纺织业中使用进口原料达到了43%,而在所有英国进口的商品中,工业原料和生产资料达到了95%。正是因为急需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地扩张行为。

——摘自【英】乔治,威尔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

——摘自光绪二十一年文升阁木刻《公车上书记》

材料三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1)根据材料一,英国开始大规模殖民地扩张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行为在中国的表现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公车上书记》的背景是什么?这一事件拉开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序幕?
(3)根据材料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实现这一目的的标志是什么?综上,对于中国近代史,你有何认识?
2024-04-05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