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 题号:217353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2)写出下图中与材料二梁启超归纳的第二期有关的史实依据。(只写字母即可)

                                        A                                                                    B                                                               C                                                                                                            D

材料三


                                                                      《红船》

A:五四运动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等文章,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B:上海、北京等共产党早期组织加强在工人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地点出版通俗刊物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建立工会
上海《劳动界》沪西劳动补习学校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
北京《劳动音》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3)材料三中的红船见证了百年前哪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发生?A材料和B材料所反映信息为这一大事变的产生创造了什么条件?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如图),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产生的?洗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
(3)材料三中“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是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的?
(4)形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6-11-27更新 | 33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探索史、救亡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四: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派别的活动?结合这则材料分析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材料一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4)依据材料四分析,民国建立后国民在思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3-09-18更新 | 6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遣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班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之议。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益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遗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使“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的运动,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佑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是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的。
2024-02-02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