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 题号:21774711
图像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下图是华洋义赈会的一张签名簿。该组织是当时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影响巨大,许多社会各界名流纷纷为其书名并钤上印章。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张签名簿大致出现的时间,并写出依据。
(2)从签名簿中找出被称为“革命先行者”和“状元实业家”的两位历史人物。
(3)从签名簿中找出两位杰出历史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15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李鸿章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列举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
(3)材料三中的革命纲领是哪一政党提出的?
(4)与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相关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列举两位)
(5)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2019-12-12更新 | 3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这些认识推动着近代中国的蜕变,最终成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十年以前,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又听什么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国、美国、奥国、日本八国的联合军,把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我一个人如何能够逃脱得出呢?

——陈独秀《说国家》(1904年)

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亦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之制则一也。……民无建国之力,而强欲模拟共和,或恢复帝制,以为救亡之计,亦犹瞽者无见,与以膏炬,适无益而增扰耳。

——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1914年)

材料四:因为日本狂人出来扮演了当年法国拿破仑扮演的那个角色,一个“九一八事变”还不足,还要发动“华北事变”,进而还要再来一个“七七事变”,就这样,日本人一步步把一个四分五裂、老大懦弱的农业中国里许多人的民族意识刺激起来、调动起来了。……从中国各党派各军能够一致对日抵抗的那一天起,日本人关于“中国人无立国之资格”的判断,事实上就被打破了。只要中国有人能把这种抵抗坚持下去,日本之挫败,中国之独立,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杨奎松《鬼子来了》


(1)根据材料一,陈独秀对国家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为何认为“民权兴则国权立”?(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民权兴、国权立”,20世纪初的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尝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之后是如何解决“民无建国之力”这个问题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对于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2021-06-21更新 | 29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

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建筑铁路,开掘矿藏,兴办工厂,设立租界,经营航运业,牢牢地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大量出卖国家的权益,以换取外国列强的支持,压制民众的爱国行动,维护它的统治。民众对清政府的失望、不满和愤怒越来越强烈。民族工商业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形成,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材料三:……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请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叶圣陶此则日记记于哪年?其中“万恶之政府”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
(4)你能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结果中得出什么启示?
2021-12-26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