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人民政权的巩固 > 抗美援朝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 题号:222899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图示

材料二:“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这对于保障远东的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1)材料一中,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部队?这支部队由谁率领?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其历史意义。
【知识点】 抗美援朝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
(2)图一的事件之后,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3)图二中涌现出哪些“最可爱的人”?(举两例)
(4)图三运动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2-03-01更新 | 11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伟大精神引领伟大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全弟:失去手脚,他说没有完成任务到现在都遗憾。他是悍不畏死之人,身为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战役中为了阻击敌人不惜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下卧雪埋伏,最终四肢尽失。他又是积极乐观之人,即使终身残疾却依旧保持心态,时至今日俨然成为一名书法大家。


(1)根据材料一回答周全弟爷爷是在哪一场战争中受伤的?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37年前,一个陌生的名字登上当时中国各大媒体的头条——“邓稼先”。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邓稼先曾深入核爆中心腹地检查试验情况,隐姓埋名28年,他用无私的精神铸就大国之盾!邓稼先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2)根据材料二回答,邓稼先一生所从事的研究是什么?试举一例与此相关的国防科技成就。

材料三   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3)根据材料三回答,焦裕禄为什么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4)三位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
2023-07-14更新 | 2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舞台上,国与国的博弈,风骚各领。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关系的走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三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编自吴玉才《1949- -1956年间的中国》


(1)材料一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体现的我国的外交政策。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4)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你认为中美两国应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023-07-12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