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2231247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1953年农、轻、重比使(%)1957年农、轻、重比例(%)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52.843.54.5
轻工业29.629.212.8
重工业17.627.325.4
(1)从材料一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规划的?

材料二: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大代表。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怕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2)依据材料二,指出空前规模的基层选举是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做准备?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法律文献?

材料三: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项创举是什么?

材料四: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哪两次严重失误?

材料五: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挥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5)材料三中的现象出现在什么特殊背景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什么问题?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其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1)写出这部法律文献的名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法律文献作简要评价。

材料二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便是在(1688 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强国之路》


(2)材料中英国建立起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创立与英国哪一法律文件有关?

材料三   读下图



(3)如上图所示的政治制度开始于美国哪一部文献的制定?该文献的制定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这种政体形式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该材料最早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
(5)由以上材料你能悟出什么启示?
2021-05-10更新 | 4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动摇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循着这条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编自孙海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时间历史事件
1980年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厦潦泉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

材料四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总结:“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五   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特区作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础,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摘编自刘利亚《论经济特区与中国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1954年宪法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3)根据材料三,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在农业方面的相同之处。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2022-07-09更新 | 4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菱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次成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从此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材料三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根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成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含义。并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中消灭地主阶级的方式。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2023-08-31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