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 题号:22742171
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材料一:五四运动时正在游行的北大学生材料二: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

材料四:科举一日不停,民间相率观望,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

——1905年《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

材料五: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

——中国历史第三册

材料六: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目前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2023年《求是》杂志

(1)京师大学堂创建的背景是(     )。(双选)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材料二显示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情景。推测恢复高考制度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基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请对下列表格中的所有历史人物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组分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要符合人物事迹特点,理由说明须简明扼要、准确、符合史实。)

中国历史上的部分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简表

序号人物主要事迹
商鞅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张仲景东汉名医,撰写《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郑成功1662年率军驱赶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图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邱少云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23-06-29更新 | 24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开始宣传什么思想?
2019-12-24更新 | 5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陈旭龙《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之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图1        1842年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2     1895年增开的通商口岸

材料四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这场败仗”指的是哪场战争?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这场战败引发的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分别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数量、地域分布、设立形式方面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特点)。
2024-03-12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