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2777667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总结了近一百多年来以及建国5年来的历史经验,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五四宪法所确立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直为后来的宪法沿袭,宪法文本的章节构成70年来无多大变化。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中国法制化进程的起步,它所留给中国的是一种法治精神,标志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   新时期法制建设开端最明显的标志是1979年的大规模立法。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八二宪法”(1982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社会生活的有法可依局面。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的提法。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材料三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进程呈现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法治”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倡导召开了由各阶层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各级政权的机关”

1953年至1954年春,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了乡,具、省(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国家机关,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五部重要的法律。这次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这次会议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通过了宪法和有关组织法对它做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规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2)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属于我国政府在哪一领域的制度建设?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领域建设的其他例证。。
2022-12-13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中国的空前统一,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从而成为中华大地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次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逄先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材料三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有优越性。但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让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
(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和“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2021-07-14更新 | 2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民主建设中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2023-06-13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