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2289855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有明显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等

(1)材料一图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其作者是_________,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图B劳动工具的名称是_________,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宋朝时,_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的称为“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指出清朝前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科技成就,七年(6)班学生以“我最崇拜的科技名人”为主题,进行探究,大家一起参与吧!

(1)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随着纸的普遍使用,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2)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3)贾思勰的著作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4)在这次探究活动中,你最欣赏名人的品质是

2018-01-03更新 | 5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此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灿烂。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政治形势篇】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图一所示吴国和东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根据图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族关系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气象焕然一新。



(2)根据图二、图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这在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请列举这一时期农学及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各一例。
(4)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提示:用文中句子归纳)
2023-06-28更新 | 5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7年11月,“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正式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史,完成相关问题的探究。

【诗歌述农业】

材料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悯农》

(1)材料一中“稻、粟”分别是我国什么原始农耕居民种植的?他们分别生活于什么大河流域?

【工具推农业】

材料二:见下面图1、图2

(2)材料二图1中的“骨耜”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主要用途?图2中“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何时?

【发展源农业】

材料三:见下表格

表格1

表格2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商鞅变法措施

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为本,减赋税,三十一,倡勤俭。”

——人教版七上历史

(3)据“表格1”中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目的。 “表格2”中文帝、景帝的这些措施使他们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著作纳农业】

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4)材料四作品的作者是谁?该著作有何历史地位?

2019-02-1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