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贞观之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80 题号:2967161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人才选拔: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2)依据材料及所掌握的知识归纳出科举制的特点
技术创新:
(3)材料中精美的画面,选自哪一经卷?此经卷在当时采用了什么印刷技术?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迎娶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娶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4)吐蕃人是今天的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她对吐蕃有什么贡献?
中外交往: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曾昱、灵云惠云等人,依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军事体制和以唐律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5)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                                
①大化改新前,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到中国。                                (          )
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等技术。                            (          )
③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
④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          )
⑤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          )
【知识点】 贞观之治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有史以来,能成就“盛世”的王朝屈指可数,而唐代却出现两度盛世,这既与两位君主的英明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唐朝基本沿用了隋代的创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保障了国家权力的规范与有序执行,避免了帝王独断专行及重大决策失误;官员选拔升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素质;改进府兵制,保证了军事强大。总之,唐代的兴盛乃是制度所成就。当然,好制度需要人设计,更需要人执行。

——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1)结合材料一分别指出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工具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公主”是谁?分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09更新 | 7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唐朝时,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请指出贞观时期三个著名的贤臣名相,除上则材料反映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外,还有哪些?(至少三条)
【盛世经济】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摘自杜甫《忆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从生产工具角度分析,导致唐朝“稻米流脂”技术创新是什么?
(3)诗中这种全盛局面是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造成这个事件发生的皇帝是谁?作者杜甫的诗,因为深刻的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他的诗被后世称为什么?
【民族交往】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我得尚大唐公主”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外政策】

材料四: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国文化交流史》


(5)列举材料四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6)综合上述唐朝历史四个主题的探究,请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2022-05-18更新 | 2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zhú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四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中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材料三、材料四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2020-06-30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