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全面抗战的爆发及日军暴行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296755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 明年“南京的记忆”将作为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6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赴东欧展出。自1986 年以来 , 已有多名日本在职的内阁大臣公开否认日本的侵略史实。例如1994年5月 , 羽田内阁的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就职不到一个月便公开说 :“ 把太平洋战争定为侵略战争是错误的 ”,“南京事件纯属捏造 ”。
材料二 钓鱼岛撞船事件后首次中日首脑正式会晤“胡菅会”11月13日傍晚终于在横滨匆匆登场,尽管会谈仅仅22分钟,但成了APEC峰会期间最大新闻亮点,日本主流大报纷纷将“胡菅会”作为头条新闻。虽然中日首脑会晤失去了往日的亲热和笑容,而略显拘谨和勉强,但这也正是目前中日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至少破解了两个月来中日关系一个“僵局”,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据不完全统计,最近4年间,中日领导人在双边互访及各种场合会晤次数在20次以上,胡锦涛、温家宝都三次踏访日本,创造了两国交往史上的新记录。可以说,中日关系之所以能够走出“小泉僵局”而“回暖春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高层频繁热络的互动。
(1)材料一中的“ 南京事件 ”指什么 ?在这次屠杀中有多少中国人被杀害呢?
(2)上述材料表明日本国内对侵华战争的态度怎样?
(3)如果让同学们举办一次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将从哪些渠道搜集资料?你将选择哪些方式开展这次纪念活动?
(4)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由张黎执导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电视剧梗概如下:

20世纪20年代,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二人前往广州,后来,立仁加入国民党,踏入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核心圈。立青考入黄埔军校,当时,共产党人瞿恩任黄埔军校教官,在瞿恩的影响下,立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林娥(瞿恩的妻子)被中共派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负责情报工作,林娥将截获的情报通报给立仁,粉碎了日军对蒋介石黄山官邸的轰炸。中条山会战期间,国民党范希亮部的十二师被日军围攻,时任八路军新二团团长的杨立青获知此情报,立即按上级命令,率部前往营救。范希亮部得以安全撤离.抗战胜利后,立仁和立青更在情报战场上展开厮杀。1949年,南京解放,立仁败退台湾,从此,兄弟二人天各一方,隔海而望。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是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视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比较准确全面。)
2019-06-23更新 | 17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革命先烈的家书,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与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王尔琢(1903-1928年)与父母书:

父母大人: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王尔琢(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人)

1927年5月

材料二   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1905-1942年)与母亲书:

母亲:

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国民党)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1937年12月3日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田耕(1922-1949年)与祖父母书:

祖父母大人:

我们再走三五天就到了我国最南部边疆,在这一点上我感到很光荣……南方老百姓对我们的态度很好,走到哪里都在张灯结彩、放鞭放炮欢迎我们,……大家同志得到很大鼓励。□□胜利很大,敌人不敢打就成批投降,胜仗打的很容易。

1949年10月28日广东南海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尔琢写该信时所参与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八路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出发点是什么?并分析改编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敌人不敢打就成批投降”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事业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024-01-14更新 | 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下面是1982年7月24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发表的致蒋经国先生公开信的一部分内容: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写信者的政治愿望是什么。通过上述材料,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2018-06-24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