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 孝文帝改革 >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4 题号:3366426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改革的事例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就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1)北魏成为汉化的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2)为变法图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下表是(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3)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材料四 1874年-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1%,同时期的英国为1.7%,法国为2.1%,德国为3.5%,日本在短短的15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开展有关?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请探究,改革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至少两点)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封建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到了社会的哪些方面。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2024-02-23更新 | 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争雄天下,先后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关东六国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改革的相同点。
2022-02-21更新 | 2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材料二中内容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021-11-07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