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题型:综合题 难度:0.94 引用次数:69 题号:3563351
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问题: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的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请列举出两项“卫鞅”变法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
(3)“卫鞅”变法给了你什么启发?
【知识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容易 (0.9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事件?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
材料二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这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秦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即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整理文字,废除其它各种异体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
——改写自《历史春秋网》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98次组卷
综合题 | 容易 (0.9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讲的是商鞅变法中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摘抄原文)
2016-01-15更新 | 53次组卷
综合题 | 容易 (0.94)
【推荐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强秦】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魏晋融合】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指出秦国变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3)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迁都”的作用。
2017-02-28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