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现代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 苏联(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6 题号:43900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

材料二:


材料三:1933年5月,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节选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从材料一中找出上述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结合材料三说出其特点?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以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面对危难,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家会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对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不同派别的主要言论

A

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B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C

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因为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1)结合所学知识,从A、B、C言论中任选其一,指出其所属的派别,并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这些派别应对危难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苏俄“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的史实。

材料三   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对症下药”的?“灵活性”的含义是什么?
2022-06-06更新 | 3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探索·发展

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1920年底,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说说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应对经济大危机,颁布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等多部法律,采取了“以工代赈”等一系列行政措施,被统称为“新政”。新政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有效例证,也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政府宏观调控作为以后政府加强控制的主要工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分析新政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依据材料三,写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的实践。
2024-05-31更新 | 74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面对危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曲折又宽敞,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不过,百年之后的我们在回眸那段“明治维新”的岁月,在感叹清末“百日维新”失败的同时,也将意识到,国与国最大的差别并不在技术,而在于精神。

——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材料一中,日本面对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是如何“明智”应对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国与国最大的差别并不在技术,而在于精神”的含义。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是,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工厂大批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1920年时,全国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一半。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面临的危机。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当时的危机?

材料三(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3)该宣言的签署及发表对于战胜法西斯主义、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你认为何种方式应对二战的危机最值得借鉴?
2020-05-2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