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499568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l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材料二 :“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

——邓小平

材料三 :


材料四 :近三十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达5万多亿美元,已经超越日本在世界排位第二。                                                  


请回答:
(1)从对外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所描述的情况是清朝什么政策造成的?这一政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2)造成材料二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政府作了什么努力?
(3)材料三中的经济特区分别是A       B       C      D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什么作用?
(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清朝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城市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官府管理严格,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宋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在交通便利的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都长安为例,比较唐代城市和宋代城市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清朝的政策之间产生了怎样的矛盾。清朝的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2019-09-14更新 | 6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百科全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历史、艺术、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发行邮票的题材。下面一组邮票折射中国古代部分外交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邮票名称:玄装西行
简介:高僧玄奘西行求法访遍名寺,研习佛法。

——七下《中国历史》


邮票名称:海上丝绸之路
简介: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解读纪特邮票》


邮票名称:_________
简介: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剑桥中国史》


邮票名称:广州十三行
简介:清政府指定其专营对外贸易而关闭其他港口……此后中国逐渐落伍。

——《盛极一时的天子南库》



(1)邮票①中玄奘前往何地求法?哪部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2)邮票②中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这项发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将邮票③名称补充完整。此次海上航行最远到达何处?
(4)邮票④及其简介反映了当时清政府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此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结合四枚邮票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至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
(6)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何启示?
2023-03-03更新 | 34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篇目一:被迫打开的国门】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马克思《鸦片贸易》

【篇目二:国人的检讨】

国门总算是打开了,人们有条件认识到世界与中国的真实关系了……自然建构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逻辑,即器物检讨——制度检讨——文化检讨的路径,况且,逻辑已经通过历史事件来展现……

——黄力之《<南京条约>180周年祭》

【篇目三:历史的选择】

鸦片战争教给中国人的,只是一般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制度、技术,但是,正当中国人准备好好地去学习时,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终结可能性……对中国来说,毛泽东曾经有非常形象而深刻的概括,那就是先生与学生的关系,中国作为学生很愿意向西方这个先生学习,但先生总是打学生,即侵略和欺凌中国。由此,中国的历史命运便转向了社会主义革命。

——黄力之《<南京条约>180周年祭》

【篇目四: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苦头。……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邓小平

(1)篇目一材料中“幅员广大的帝国”“安于现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句话?
(2)篇目二材料中“器物检讨——制度检讨——文化检讨的路径”是分别通过哪些历史事件展现出来的?
(3)根据篇目三材料,分析中国的历史命运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
(4)篇目四中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怎样的理念?
(5)结合上述材料,你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认识?
2024-04-19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