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 > 大跃进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502228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8月1日到9月5日止,《人民日报》报导的各种高产“卫星”共34个。


8月26日,四川省郫县犀浦乡第一农业社居然出现亩产稻穀4万多斤“大卫星”。验收上报的总产量为45262.8斤,平均亩产45217斤,超过安徽省繁昌县东方红三社的水稻大“卫星”2187斤,超过实收总产量26000—27000斤,超过当地水稻正常单位面积产量的77-88倍。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到的“卫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众多的“卫星”反映出事件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图片告诉了我们哪一运动当时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这一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画报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些事件留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又称“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文化浩劫”或“文化灭绝”)。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口号是哪次会议后提出来的?该会议是什么时间召开的?
(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现一次严重失误是什么?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
(3)通过以上内容,得到什么教训?
2019-06-04更新 | 1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材料四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问题一:你知道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
问题二:材料二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问题三:材料三中图一所示的是哪一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问题四:材料二中图二所示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2020-04-02更新 | 8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山东某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材料一中为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制订了什么计划?据材料一分析制订这种计划的必要性(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特点?这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的什么运动?材料四中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
(4)材料三、四涉及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021-07-03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