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5296947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文明古国的东方大国,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然而,177年前,英国派出的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57年前10月的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毁灭了圆明园;117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1)材料中“177年前”、“157年前”、“117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哪几次侵略战争?       
(2)这些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严重影响?

材料二: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下图三位人物就是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分别说出上面三位人物的英勇事迹。

材料三: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中并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惩办,大喜过望,感激不尽,立即告诉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全部接受。他对列强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4)阅读材料三,总结一条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5)通过以上材料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有什么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请指出,材料一中是如何评价“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上述两段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2-09-18更新 | 10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收集】

③(1842年)7月21日,我们奉命以现有的兵力向敌军进攻;现在到达的人数约计1000人,配有3门小型野炮。……敌军阵中旌旗林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其中有弓箭手,有手持长矛的兵士,看起来很奇特。……我军在城内的进攻遭到了敌军最顽强的抵抗,这完全出乎总司令的意料,他们在许多场合中都是寸土必争的。镇江城被占领后,清军总司令海龄首先自杀。

——摘编自康宁加木《鸦片战争——在华作战回忆录》

④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在具体谈判中以保面子为主,以争地、争银子次之。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也长出了一口气,赞曰:“办理十分明白简易。”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

【史料整理】

(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将以上四则史料进行归类。(填序号)
A.文字史料:______B.实物史料:______C.影像史料:______。
按照史料价值可以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上四则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有_____(填序号)。

【史料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③中的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却仍然失败的原因。
(3)指出史料④中统治者对待两个条约的态度,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3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从1840年开始, 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材料二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什么?写出“在炮口的逼迫下”,19世纪末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材料三中,中国达到“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是在什么条约签订之后?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体现中国已处于“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4)以史为鉴,你认为我们应该从近代屈辱史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2019-11-12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