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55198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

材料一: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并列举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及它方面的强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角度简要评价李鸿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0年

创办北洋电报学堂(科技,电报,通讯)

1880年

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军事)

1885年

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军事)


(上图:1872年赴美幼童图片)“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以培实用人才而图自强。”

——李鸿章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020-01-19更新 | 5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某中学的同学们以“文明互鉴”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完成以下三项学习任务(     

(1)根据上图,能准确描述汉代中外交往特点的是____。(填字母)。
A.封闭保守B.双向交流C.抵御外来侵略D.加强行政管理
(2)按下图的编制思路,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图中①②③的内容。

(3)根据下面知识卡片内容,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哪些不同点。
洋务运动
①总共办了120个企业,其中军工企业是21个,且属于封建企业。
②在社会制度变革层面,当时完全不可能考虑,而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先进很多!
明治维新
①办了5600个公司,属于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完全引用了西方的企业制度。
②日本还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运用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024-04-04更新 | 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以其深刻的思想认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先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

材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凼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四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五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4)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五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019-05-18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