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全面抗战的爆发及日军暴行 > 七七事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57700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是在何时?概括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抗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著名战役。
(3)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的投降对后人有何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三   

图三   李宗仁在台儿庄                              图四彭德怀在前线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东欧,和德国联合起来,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或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有哪些共同点?
(3)材料三中图三人物所指挥的这场战役发生于哪一年?图四人物指挥的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的理解。
2020-05-21更新 | 4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日本唐招提寺                                               图二日本日本遣唐使船


(1)材料一中的唐招提寺与中国哪位高僧有关?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推动了哪次重大社会变革?

材料二   春愁难潜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2)材料二中的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并举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共抗日的著名战役各一例。

材料四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4)材料四反映出今天的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2020-09-25更新 | 4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抗争”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领导人之一的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这首歌的歌词。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这首歌在全世界传唱开来。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这首歌夺取了冬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首歌一直是苏联的国歌。(据教材、教参相关内容组编)

材料二   98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宣告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血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摘自201754 《人民日报》社论《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材料三   根据在教材中贯彻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函,〈2017 〉1号)


(1)材料一中“这首歌”指什么?是哪个阶级的“抗争”号角?
(2)结合材料二,指出98年前五四运动的“抗争”对象以及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主题词。
(3)据材料三,写出“十四年抗战”开始和全面扩大的标志性时间及史实。80多年前吹响中华民族抗日“号角”的《义勇军进行曲》是谁谱曲的?
2017-11-09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