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清建立与君主专制强化 > 明灭亡和满清兴起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9 题号:605855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 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请回答: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点】 明灭亡和满清兴起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懒皇帝,他在位48年,竟有40年不上朝,不理政事;明熹宗(1620—1627年在位)喜欢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腐败。

材料二:明代后期,皇室贵族疯狂侵占土地,万历皇帝一次就赐给自己的儿子福王土地2万顷,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共在位17年,有13年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包括旱灾、蝗灾、水灾、雹灾……史书记载“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千里雨雹”“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百姓食土”等。

材料四: 起义军发布《剿兵安民檄》称“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

——(引自清·彭孙贻的《平寇志》)

材料五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1643年几乎全部占据了关外地区。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明朝灭亡的什么原因?
(2)有人说明朝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忧也有外患,结合材料四和五,说说明朝最主要的“内忧”与“外患”分别是什么。
(3)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均田”的口号,受到当时百姓的欢迎,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其中的原因。
(4)清军进入“关内”与哪次大战有关?
2018-04-08更新 | 15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谁?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2)图2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成祖时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况。


(3)“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材料三:标注改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是瑾瑜同学制作的 “标注改错”表格,他在表格中设计了三处错误。

2016年周年纪念大事


15世纪初,①郑成功下西洋,他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553年,②西班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635年,③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后金为清;
(4)请改正瑾瑜同学在上表中标注的错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材料四: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五: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5)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6)材料五和材料四有什么联系?
2023-05-30更新 | 10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人民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贪赃枉法。人民在饥寒交迫之下,无暇去顾及礼义廉耻。因此,我应当克制奢侈的行为,节俭开支,轻徭薄赋,使人民不再为衣食担忧,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成为盗贼。”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为“使人民不再为衣食担忧”在经济方面采取的 措施。
(2)材料二中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国A是哪位历史人物?国B人物领导的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021-09-10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