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7526150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
(3)材料三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问题。

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为一种交通工具,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侵略之船】

材料一 英国军舰“皋华丽”号



(1)在这艘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自强之船】

材料二 “黄鹄”号



(2)这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它发生在什么事件中?该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地位如何?
【英雄之船】

材料三   “致远”号



(3)这是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之船。当时指挥这艘军舰的管带是谁?这场海战发生在哪场战争中?
(4)这些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1-04-12更新 | 3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三: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材料中“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情境的发生与哪一条约的签订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材料中“大清国以后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举一个“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典型例子。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它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意义?
2023-05-30更新 | 3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屈辱、觉醒、抗争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三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见下图

                 
林则徐(1785-1850)          左宝贵(1837-1894)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右图中两个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反思,请说说你的感悟。
2024-02-18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