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 > 大跃进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8284267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材料一:1956年-1976年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的时期。由于党对形势认识的不清,一再发生失误。


(1)1956年-1976年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2)请指出在广东划出的特区是并说明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中国特色”一词的出处,来自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颇为难答的问题:在中国落后的生产力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的回答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由此走红全国,并套用在各种句式之下,它表达的是一种自信,更是中国人走向改革开放的法宝。拥有它,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确立的指导思想分别是
(4)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重大,对他的称誉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止的一段发言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请列举“一五”计划所取得的交通建设成就1例。
(2)材料二中讲述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八大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哪些严重挫折?
2023-08-23更新 | 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6年1月社论《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再次引起各 方关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 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国歌(代国歌),54 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材料三: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四: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政策。

——邓小平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他”是谁?写出材料一中“国歌(代国歌)”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为了废除“这种制度”巩固国家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

(3)材料三中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出现了哪两次严重 失误?1958年,农村政策的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后果?

(4)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安徽省“改革的政策”指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的建议。

2019-06-17更新 | 5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2019-01-30更新 | 4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