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8426985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几副对联:

对联一: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

对联三: 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四: 万紫千红增特色,“一国两制”促和平。

对联五: 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请回答:
(1)对联一中的“计划建设”是指什么的实行?
(2)对联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3)对联四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
(4)对联五中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来的?“梅开三度”是指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请任意列举其中的两点成就。
(5)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宏宇在学习中国、苏俄(苏联)两国的历史时,发现有很多异同点,请你参与进来。
【革命道路比较】

(1)请模仿小军的解说,帮李宏宇将中国革命道路的解说词补充完整。
【建设道路比较】

材料一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苏联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改革道路比较】

材料三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3)依据材料三说说两国改革的结果如何?两国不同的改革结果分别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19-05-25更新 | 15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只占35.5%。“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材料三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治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都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做了什么决定?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这一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十年取得的成就?
2022-09-07更新 | 2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内容通过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            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材料二:“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黄炎培《天安门歌》


(2)材料二中中国“民众站立起来”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哪支军队?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列举一位该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材料四:如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4)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出两例这时期的工业成就。
2021-08-14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