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人民政权的巩固 > 土地改革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84722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1)材料一中,上世纪50年代农民分到田地和农具是由于当时开展了哪一运动?这运动的开展依据的是哪一部法令?
(2)根据材料二,这一运动基本完成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知识点】 土地改革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数据会说话,数据史料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从定量到定性的认识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195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1950年1951年1952年
粮食132131436916392
棉花69.2103.1130.4

(1)根据材料一,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据材料二,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何变化?导致材料一、二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953-1957年 ,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比例(%)1957年比例(%)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52.843.54.5
轻工业29.629.212.8
重工业17.627.325.4

(2)据材料三,1953-1957年哪一一行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1953年—1958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
粮食总产量166.83169.52183.94192.75195.05197.6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的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关于社会发展的什么认识?
2020-09-15更新 | 4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央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作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3年就要到来是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1957年1960年下降(%)
粮食(亿公斤)1950.5143526.4
棉花(万担)3280212635.2
油料(万担)75423405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14590822743.6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并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写出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
(4)材料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5)时至今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不高、农业负担过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请你给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2点建议?
2019-06-09更新 | 1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某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村农民生产怎样的情况?其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农村改革的什么制度?首先实行这个制度的地方是哪里?
2017-05-02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