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913336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若不及早自强,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可危实甚。”

——李鸿章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的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当时遇到了哪些强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们认为中国应如何自强?
(3)材料三中芮玛丽是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4)依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武汉;英雄城市·英雄人民·英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但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开始就一波三折。1948年这一钢铁巨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摘编自许晓斌、段锐《双阳铁厂—一湮没的钢铁巨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阳铁厂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据材料,“这一钢铁巨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当第一份《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张贴于武汉街头时,“到处挤满了观众,不识字的人请识字的人念给他们听。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武昌城内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各中小学校数以万计的学生纷纷“停课闹革命”。一支约1300人的“湖北学生军”在很短时间内组建,成员多为武昌的初级师范、中学和高小的学生。

——湖北党史网


(2)材料二描述的是武汉历史哪一次重大事件后的情景?当时武昌城内的广大群众待别是学生“积极参战,面跃参军”,说明了什么?这次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材料三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表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

——摘编自百度百科


(3)材料三反映的是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会后毛泽东回湖南领导了哪场武装斗争?

材料四   中国军队作战数百次,伤亡40余万,毙伤日军25万多,大大消耗了日军力量,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也参加了这次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国军最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从武汉地区主动撤退。自此,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政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分析武汉会战的影响。
2021-02-23更新 | 4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摘编自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救亡图存,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汪茂林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请列举一例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工业。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后中国出现的两种反应的动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哪个共同的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共同作用?
2020-12-01更新 | 1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协定。

——岳麓书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该事件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条约的内容?条约中哪一项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
(3)依据材料三,指出该条约中哪一项内容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材料五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4)对材料五中所说的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至少两个)
(5)材料四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写出其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一例。
2020-11-19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