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地理综合库 > 世界地理 > 极地地区 >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16443638

近年来,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下图为1979-2013年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北极地区有大范围的海冰体现了该区域(     
A.海拔高,气温低B.纬度高,气温低C.海域小,降水多D.陆地广,风力大
2.1979-2013年间北极地区(     
A.海域面积缩小B.海平面降低C.北冰洋适航范围扩大D.海冰面积总趋势是扩大
3.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     
A.大量开采极地淡水资源B.大量捕捞海洋生物
C.开采极地矿产资源D.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1】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1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A.便于通风透气,利于防潮散热B.降低地面风速,利于科学考察
C.避开深厚冰层,降低建设难度D.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站(     
①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
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     
①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②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
③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④利用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4-04-13更新 | 353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我国科考站(     
A.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B.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北方
C.中山站位于昆仑站的正南方D.中山站位于泰山站的西南方
2.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下列人类活动方式中哪个是可取的(     
A.到南极地区定居B.在南极地区大量开发煤铁资源
C.大量捕杀南极地区的鲸类动物D.各国共同遵守《南极条约》
2021-08-28更新 | 58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2019年12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雪龙2号”科考船,到达南极地区进行科考。完成下面小题。

1.科考队员到达南极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是(     
A.极夜现象B.企鹅在游泳C.因纽特人在捕鱼D.北极熊在散步
2.下列行为利于极地保护的是(     
A.大规模开采两极地区矿产资源B.大量捕杀极地海洋生物用于科研
C.进行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生态环境D.科考为大量移民到两极地区做准备
2020-09-22更新 | 7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