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化石燃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51 道试题
1 . 根据下文,回答问题。
我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做全球“碳中和”的践行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可以分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专家预测: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用。
海上封存就是将在海上采油过程中伴生的“捕获”并“封存”在海底。首先,将油井开发伴生的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回注井,以初期每小时约9吨的速度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底地层800多米的咸水层中。进一步促进海洋油气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1)大气中的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石油和________等,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若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会导致________加剧。
(2)自然界碳的循环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能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
(3)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_
(4)将加压至超临界状态的过程,从微观角度分析,能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___
(5)的捕获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用NaOH溶液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 . 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可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卫生,沼气的主要成分(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某便携式炉具使用有机物R作燃料,2.9gR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4.5gH2O,若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多校中考模拟九年级化学试题
3 . 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7日内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真题
4 .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储量有限,不可再生。随着科技进步,全球能源结构也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世界能源在近200年内的变化及预测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具有笼状结构的类冰状结晶化合物,其主要分子结构见图2,主要分布于陆地永久冻土层或深达千米的海底。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标准状况下,可燃冰可释放出天然气和的水,能量密度是天然气的2~5倍、煤的10倍。单位体积的可燃冰燃烧放出的热量远远大于煤、石油和天然气。虽然可燃冰有着诱人的前景,但可燃冰非常不稳定,改变低温高压的条件就会泄漏,它比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升温高10~20倍,所以目前对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试验阶段。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连续海上开采可燃冰时间最长、产气量最大的国家,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1)化石能源包括_______
(2)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
(3)从组成上,可燃冰属于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比较2000、2025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_______
(5)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可燃冰被视为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其优点是_______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没有任何缺点
B.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C.开采可燃冰时,甲烷泄漏会造成温室效应
D.可燃冰就是固态甲烷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辽阳市新中考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5 .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和_______。家用燃气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若“空气进气孔”被部分堵塞,导致天然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工业上常利用氢氧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火焰)切割金属。氢气属于清洁燃料,是因为_______
(3)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利用了新能源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风力发电B.潮汐发电C.太阳能发电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淮南市九年级中考考前冲刺卷物理、化学卷-初中化学
6 . 漫漫黄沙变绿洲
2023年1月1日,国家林草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我国坚持“以树挡沙”,用40多年筑起了惊艳世界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采用“以光锁沙”技术,通过光伏阵列的有效遮阴,可减少沙地水分蒸发、促进原生植物生长。占地1200亩的光伏项目,每年绿电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大体相当于节省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9万吨。
我国科学家发明吞沙巨兽“以草固沙”,它能将装入车厢的稻草自动捆扎成标准的草方块,然后使用特殊的离刀和传送带将草方块固定在沙漠表面以下25厘米处,同时,还喷洒一种天然固沙剂,将沙子黏合在一起,牢牢锁住沙漠表面的水分,提高沙漠表面的蓄水能力,大大改善各种环境下抗旱植物的存活率。

阅读分析,解答问题:
(1)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以光锁沙”技术能减少沙地水分蒸发?
(3)请写出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4)草方块可将降水蓄积在沙层表面,不至于很快下渗到沙层的下部,原因是什么?
(5)文中提到的固沙剂应具有哪些性质?(写一点)
(6)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植物要在沙漠地带生长,重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三校中考三模联考化学试题
选择题-单选题 | 容易(0.94) |
真题
解题方法
7 . 《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地下冒出的黑色“洧水”指的是
A.石油B.猪油C.矿泉水D.盐湖水
7日内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化学真题
8 . 下列做法不符合“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的是
A.草稿纸双面书写B.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C.垃圾分类处理D.尽量私家车出行
9 . 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填写下列空白。
(1)骑单车出行,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减少、CO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会造成酸雨的是________
(2)在钢架桥梁上喷涂防锈涂料,可防止桥梁生锈。该防锈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
(3)高性能无人机逐渐应用到农业、航拍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其框架最适合选用密度小、强度高、耐热、耐疲劳、化学稳定性好的______(填字母)。

A.不锈钢B.碳纤维复合材料C.合成纤维

(4)为促进小麦生长,增强小麦的抗寒、抗旱能力,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需要施加适量的________(填化肥种类)。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地区)中考升学模拟大考卷(四)化学试卷
10 . 阅读下列科普材料
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欢迎,生物质可通过热化学转化成富氢气体,生物质气化是其高效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空气、氧气、水蒸气及它们的混合气体作为气化剂的生物质热解已被广泛研究。木粉在混合气氛下气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对生物质气化反应机理、特性及产物进行分析。
相关部分化学反应
木粉





……
表1   一定条件下,混合气氛下不同温度时木粉气化气体组分表
的流量(L/min)混合气氛中体积分数(%)的比例CO(%)(%)(%)(%)
0.11.2311.388.66335.0844.88
0.44.7412.647.24734.8145.3
0.78.0213.357.4432.6546.56
1.011.0714.068.34930.5347.06
相关知识:1.水碳比(S/B)=进料中水蒸气的分子数/生物质样品中碳的原子数
2.部分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
图1是750℃时,不同气氛下气化比值

图2是一定条件下,流量对木粉气化气体体积和氢气产量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___________、石油和天然气。
(2)氢能做为清洁能源,其最大的优势是___________
(3)通过反应:木粉,我们可以知道木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有___________
(4)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单质的2种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
(5)表1中,一定条件下,的流量从0.1增至1.0L/min,和CO的含量均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浓度由33.08%降到30.53%,原因是___________
(6)加入水蒸气和可以显著促进木粉的气化性能,请通过图1中的数据加以说明___________。为了更好的比较750℃时,气体氛围对木粉气化的影响,还可以增加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_
(7)由图2可知,一定条件下,流量对木粉气化气体体积和氢气产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
(8)利用,替代部分水蒸气可以实现生物质、气化的好处之一是___________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