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41 道试题
1 .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英国使团看到的景象主要是由于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后果D.官员的贪污腐败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九年级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明朝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篇目的故事主角为市井人物,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铺、酱铺、街头巷尾、市场码头等成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场景。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     
A.文学创作题材丰富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杰作,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使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釉双龙耳瓶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越窑青釉八棱瓶

花瓷双系罐
唐朝陶瓷(部分)

材料二   元青花与清珐琅案例

作品说明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青花中的美学精神源自草原。草原民族对于蓝天白云的热爱,借助权力的推动,逐步改变了中原民族对色彩的好恶。元青花瓷器成为贯通于各民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清康熙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

18世纪是清王朝的全盛时期,传教士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法国洛可可艺术传入中国,使得此时的珐琅彩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的特征,达到中国古代彩瓷工艺的巅峰。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时期,青花瓷采用从伊朗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创造出后世无与伦比的永宣青花。宣德朝以后,整个明朝的国力下降,只能使用国产钴料,青花风格变得淡雅、柔和,官窑瓷器的烧造也渐趋减少,更没有发展出十分独特的特色。

——摘编自杨梦瑶《明代青花瓷钴料来源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陶瓷艺术风格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宣德朝前后青花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阳江市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材料一   自先秦至清末,在山水环境、国际形势、社会经济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下,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发展经历了初兴、崛起、繁荣和衰落4个阶段。

历史时期发展阶段商贸繁荣程度
隋代以前初兴南朝梁时形成以梁安港和安海港为主的南北2处主要港口区域,商船往来于南海诸国
隋唐五代崛起商贾云集、蕃舶常到,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繁荣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巨港,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衰落受战乱和海禁政策影响,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海洋商贸一落千丈,但私商盛行

——许少聪、林箐《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

材料二   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影响。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夕,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716年编幕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题(三)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分析下面的中国某朝代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年份人口数量(单位:百万)
1624100
1661180
1753200
1834400
A.该朝代很有可能是清朝B.人口数量在16世纪持续增长
C.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D.人口数量出现周期性的大波动
7 .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谚包括关于耕作、选种、锄地、施肥、播种、育田等内容,绝大多数简洁明了,即便没有种地经验的人也可以拿来就用。我国农谚起源也相当久远,如《诗经》中的“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且流传至今。同时,农谚类型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别,如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江苏等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费洁心《中国农谚》

材料二   中国占比较高的农谚类型数量分布统计表

气象类农谚水稻类农谚小麦类农谚棉花类农谚蚕桑类农谚
25.16%14.6%11.45%3.95%1.13%

——游修龄《论农谚》

材料三   农谚不仅描绘着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和大国的灿烂文化图景,更是我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重要文化源泉。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农谚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示农谚类型占比较高的原因。
(3)从下述内容中任选其一、举例说明农谚的价值。
①科学价值②历史价值③现实价值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12市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8 . 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了如下两幅名画及相关资料,其共同见证了中国古代(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都繁会图》(局部)

完整绘画作品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处,店铺多以姓氏或经营的名牌产品作为招牌。

整幅画卷中描绘的店铺招牌共109种之多,包括布庄、当铺、钱庄、茶庄、杂货店等,这些店铺占据了画卷一大半的篇幅。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选才政策的变革D.君主专制的强化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晋城市多校中考三模九年级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苏州府城及附近市镇“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苏州作为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摘编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曼彻斯特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等。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

——摘编自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
(2)综上所述,请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临考压轴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北魏洛阳城图             

图B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宋代比历代更注重海外贸易,除广州外,又增添了杭州、明州等五处市舶司,其海外贸易竟占GDP的15%~20%,空前绝后于中国封建历史。唐朝的“坊市制度”也在宋代被取消,早市、夜市的出现则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经济的结构,而其品种之繁多,规模之庞大,更使人不禁羡慕宋人的生活……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摘编自王伟超《从城市商业生活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1)材料一图A城市自从北魏________(人物)迁都后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图B城市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________(朝代)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________(城市),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________文明的鼎盛时期。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推动当前中国城市商业发展建言献策。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咸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Ⅱ)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