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实验时,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这是碘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____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小华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酒精灯800℃。根据这些资料,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先________再汽化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发生升华的结论;
(3)若要解决小明和小华的疑问,则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__________
2 . 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由于碘的熔点 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沸点,所以图乙中的碘不会熔化,因此图 _____方案更好一些。(选填“甲”或“乙”)
2023-02-05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中考物理一模试题
3 . 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图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滴水成冰
D.   雾凇结枝
4 . 如图所示,下列四种现象中,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河流中冰雪消融B.   深秋,草上冰花剔透
C.   冰冻的海面D.   山中云雾缭绕
5 . 热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志愿军官兵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坚守阵地,战士们睫毛上的“冰霜”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形成的,此过程需要______热量。
2023-10-12更新 | 411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6 .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垫雨不歇”,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7 .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下列唐诗中加点字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A.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雪消又释,景和风复暄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D.岚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8 . 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请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上文提到的“粉”“白气”物理现象。
9 . 中华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与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夏天,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10 . 如图所示,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情况。
   
(1)微微加热密封有固态碘颗粒的玻璃锤,发现玻璃锤内没有出现液态碘就直接出现紫色碘蒸气,这是碘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词);
(2)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一标准大气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3℃,甲图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玻璃锤,乙图用沸水加热玻璃锤。___________图所示方案更合理,理由是这个方案可以防止碘发生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