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经过近110小时的飞行,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并实施近月制动,成功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自1958年开始尝试探索月球以来,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月球数十次,总计有20台着陆器、6台月球车、12个宇航员踏上过月球表面,其中包括中国2013年12月成功着陆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无论是外形还是携带的科学仪器,嫦娥四号都和嫦娥三号非常相似,但却不尽相同。一位航天领域专家2018年12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之前有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经验,但是,嫦娥四号面对的是人类从未踏足过的月球背面,并在月夜下完成原位和巡视探测等工作,这与不能在月夜下工作的嫦娥三号有很大区别。
(1)月夜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
(2)运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表层固态的特殊物质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或直接进行_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不至升得的太高,保护了火箭;(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质量是140kg的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其质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月面周围一片寂静,月球车在月面上巡视时,外界听不见月球车转动的声音,是因为_____________
2024-01-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物理试题
2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______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而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______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2023-12-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3 . 千百年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并传回了珍贵的月面照片,这是我国登月探索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嫦娥四号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之为月球背面。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由于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而“鹊桥”中继星则将为嫦娥四号搭建地月信息联通“天桥”。

(1)运载火箭使用的液态燃料是通过降低温度和_____的方法使燃气液化而形成的;
(2)火箭发射时,会产生频率低于20Hz的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探测器相对于运载火箭是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4)航天器外壳的材料,要求轻巧、耐高温,熔点_____(选填“高”或“低”);
(5)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外壳的表面涂上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6)由于_____,在月球表面的两个人即便面对面,也必须使用电磁波来通讯;
(7)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信息的传递可类比于光的传播),“鹊桥”中继星应该位于图中_____(选填“A”或“B”)位置时,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
2023-11-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4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原来,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___________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而_____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___________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2023-09-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行之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场内情景如图甲)是2022年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制造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场馆,充分展现了大国工匠精神。
速滑馆内的场地照明系统根据场馆功能量身打造,由1088套LED灯具组成,场地扩声系统使用深圳普森音响,其语言清晰度(发音人发出语言单位,经传递系统到达听音人正确识别的比率)达到0.62,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在制冷方面,它是全世界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场馆,以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冷源进行直冷式制冰,制冷过程如图乙所示;为及时修复使用后的冰面破损,还采用干冰和喷水相结合的快速补冰方案对冰面进行快速修复,因光洁的冰面会对冰面的热辐射产生镜像反射,速滑馆还设计了如图甲的低辐射顶棚,可提供另一次镜像反射使辐射不再返回冰面,实现节省制冰能源的目的。

(1)场地扩声系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冰面不停地向外辐射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补冰时,通过干冰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从而使水凝固;
(2)下列对国家速滑馆的有关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场地扩声系统语言清晰度指标越小,人听得越清晰
B.跨临界直冷技术是利用二氧化碳熔化吸热制冷原理
C.低辐射弧形顶棚可以将冰面热辐射反射到观众区
D.光洁的冰面产生镜像反射是为了增强馆内照明度
(3)照明系统采用LED灯是运用三原色混合发光,若已有红光和绿光两个发光元素,则LED灯还应具有 _____元素的发光管;镜像吊顶是速滑馆的重要特色,还能充分发展空间的表现力,那么此处的“镜像”原理是______。二氧化碳经压缩机压缩时温度______,此时压缩机内二氧化碳的状态是______选填“气态”、“液态”或“气液混合态”)。
2023-04-06更新 | 27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中考物理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 必刷卷02
6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原来,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散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散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散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______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遭遇冷而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______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4)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______
7 . 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2020年12月超强寒流来袭,我国很多地区迎来大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云层水气充足
B.云层下气温较高
C.云层中气温较低
D.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低”或“高”)。
8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经过近110小时的飞行,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并实施近月制动,成功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自1958年开始尝试探索月球以来,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月球数十次,总计有20台着陆器、6台月球车、12个宇航员踏上过月球表面,其中包括中国2013年12月成功着陆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无论是外形还是携带的科学仪器,嫦娥四号都和嫦娥三号非常相似,但却不尽相同。一位航天领域专家2018年12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之前有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经验,但是,嫦娥四号面对的是人类从未踏足过的月球背面,并在月夜下完成原位和巡视探测等工作,这与不能在月夜下工作的嫦娥三号有很大区别。
(1)月夜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
(2)运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表层固态的特殊物质在高温下会________________,或直接进行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不至升得的太高,保护了火箭。(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质量是的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其质量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月球车在月面上巡视并拍照,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
(5)月面周围一片寂静,月球车在月面上巡视时,外界听不见月球车转动的声音,是因为________
9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______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