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1 .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如图是某同学用力敲鼓时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咚咚咚”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发出的声音频率在之间
C.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D.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023-11-06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铁一中陆港中学中考物理四模试卷
2 . 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3 . 排练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是指______;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是______;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

4 .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不敢高声语”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③“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④“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⑤回声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⑥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色不好。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⑤⑥
2023-10-07更新 | 61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5 . 鱼洗是我国古代的盥洗用具,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鱼洗的两边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一定是乐音
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
C.“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6 . 如图甲,若用圆棒敲击盛水的高脚杯,水量变多,发声的音调将______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如图乙,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此过程中的发声体是____________(选填“试管”、“声带”或“管内空气柱”);增加试管中的水量,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将______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原因是发声体的____________(选填“长度”、“粗细”或“松紧”)发生了变化。
   
7 . 把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下声音的主要差别是(  )
A.音速B.音色C.音调D.响度
8 . 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速比光速要快
D.“响鼓也要重锤敲”——敲鼓的力越大,声音振动的频率越快
9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在太空中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鼓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10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在道路两边植树,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
C.声音不但能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传播更快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