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冰川地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地势坡度相对小,西北坡及北坡地形陡峭,南坡雪线较北坡低。该区多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如图)。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自上而下厚度增加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

材料二   平衡线海拔用于衡量冰川的消长,在该海拔上,冰川的年累积量与年消融量相当。平衡线海拔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与ENSO指数具有相关性。图为2001~2018年安第斯山脉中段(30°S~38°S)平衡线海拔与ENSO指数相关性分析图。

(1)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低的原因。
(2)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层冰碛物厚度增加的原因。
(3)研究表明表层冰碛物的厚度对冰川的消融具有两面性,请尝试做出合理解释。
(4)以a(或b)时段为例,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ENSO指数对平衡线海拔的影响。
2024-05-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珠穆朗玛峰是我国冰川地貌发育显著的地区,南坡比北坡更陡峭。观察者发现南北坡冰川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说,北坡冰川的平均面积比南坡大,但数量比南坡少;南坡多冰瀑布(图1),北坡多冰塔林(图2),南坡的刃脊比北坡更尖锐,南坡比北坡多透明的蓝色冰洞。



(1)试分析珠峰北坡冰川的平均面积比南坡大,但数量比南坡少的原因。
(2)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试推测珠峰北坡山谷冰川上的冰塔林的发育过程。
(3)研究发现由于冰川物质收支不平衡,近年来珠峰南坡冰川在海拔较高的大冰瀑布段出现了断裂。试分析该地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
2023-12-26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昭陵实验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冰川是指含冰的寒冻风化岩(碎)屑或冰碛物,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的多年冻结地质体,由于其形态类似于冰川,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因此称之为石冰川。石冰川一般分为倒石堆型、岩屑覆盖型、冰碛型、昆仑山型等,其内部含有大量冰体。下图示意冰碛型石冰川演化过程。



(1)推测石冰川主要分布地区,并简述理由。
(2)指出冰碛型石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3)研究发现,夏冬季冰碛型石冰川向下蠕动较快,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4 . 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图中的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主要属于古冰期遗迹。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的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中的景观,是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非木之林”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A.甲——冰川侵蚀地貌B.乙——风沙堆积地貌
C.丙——冰川堆积地貌D.丁——流水堆积地貌
2.甲地的形成过程是(     
①岩浆侵入②外力风化侵蚀出露地表③地壳抬升④冰川侵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2023-09-20更新 | 3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舌指山岳冰川从冰川发源处流出的舌状冰体。天山一号冰川位于天山中段天格尔峰北麓,海拔为3850m,天山一号冰川分布区两侧的坡地基本上都是裸露的岩石,鲜有冰川分布。冰舌的末端分布有夹杂着碎石的泥质堆积物,越往末端泥质堆积物占比越高。下图示意天山一号冰川景观,图中绘制了2001年、2008年和2018年冰舌末端的空间位置。


   
(1)指出2001~2018年天山一号冰川冰舌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的影响。
(2)分析天山一号冰川分布区两侧坡地鲜有冰川覆盖的原因。
(3)指出天山一号冰川冰舌末端堆积物的主要来源。
(4)从流水作用角度分析天山一号冰川冰舌越往末端泥质堆积物占比越高的原因。
2023-06-18更新 | 3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冲刺卷(三)文综地理试题

6 . 石冰川是由常年冻结的冰块和岩石碎块组成冰岩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蠕动,常是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石冰川分布区,可以表明多年冻土的存在,也可以揭示其形成和发育的区域地貌和气候条件。下表示意世界四个山脉(局部)石冰川资料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经纬度范围数量海拔长度主要坡向
大雪山30.0°N~30.5°N,101.5°E~102.0°E2954300~4600799南坡(5.44%)、东南坡(3.06%),其他坡向均匀分布。
天山40°N~44°N,70°E~90°E942700~3900758北坡和东北坡(75%)
阿尔卑斯山(东南部)531708~1846407西北、北和东北为主
安第斯山脉(部分)玻利维亚15°S~22°S544475~5345552南坡(87%)
1.石冰川的岩石碎块(     
A.磨圆度高B.层理明显C.孔腺度大D.分选性差
2.据表可推出石冰川多分布在(     
A.阳坡B.阴坡C.迎风坡D.背风坡
3.与其他山脉相比,大雪山的石冰川在各被向的分布比较均匀,其原因最可能大雪山各坡向(     
A.大气降水量的差异较小B.地面升温快慢大致相当
C.太阳辐射量的差异较小D.植被覆盖率的水平一致
单选题-题组 | 困难(0.15) |
名校

7 . 一般而言,可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形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下图是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据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冰斗底部的高度可推断(     
A.雪线海拔B.积温大小C.年降水量D.寒潮频数
2.下列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⑥⑧⑦C.①②⑦D.③④⑧
3.两期U形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     
A.降雪量增加B.冰川活动规模扩大C.冰川面积增大D.当地气候变暖

8 . 第四纪冰期,斯堪的纳维亚冰盖面积达到660万平方千米,向南覆盖广大欧洲地区。目前冰盖消失,海岸线退缩。下图示意波罗的海及沿岸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排水方向。研究表明图示T沉积物形成于冰下隧道的环境中,流水挟带物质沿冰下隧道排入大西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冰下隧道的形成与扩张得益于(     
①冰川运动,裂隙发育       ②板块挤压,断裂发育
③流水下渗,不断侵蚀       ④海水入侵,不断侵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消融,该地(     
A.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面上升幅度B.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面上升幅度
C.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面下降幅度D.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面下降幅度
3.斯堪的纳维亚冰盖的存在与消融,导致(     
A.消融时地表吸热减少B.消融时北大西洋暖流增强
C.消融后地表趋于平坦D.消融后海岸形态趋于曲折
9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看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1.6-1万年间,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

(1)判断I、II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
(2)推测波堆藏布江河谷形成古湖的过程。
(3)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
2023-02-09更新 | 70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地理试题

10 . 开都河是新疆著名的一条内流河,该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河段呈现出“九曲十八弯”的优美形态。在每年特定时间太阳较低时,可在波光粼粼的河曲水面上倒映出九个太阳的自然奇观。下图为开都河”九曲十八弯"位置示意和九个太阳的自然奇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形成“九曲十八弯”河道形态的原因(     
①流经草原地形平坦②流水的下蚀作用③流水的侧蚀作用④冰川的堆积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2.游客在甲地拍摄图示照片的时间最可能是(     
A.10-4月日出B.5―9月日出C.5―9月日落D.10―4月日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