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的丰富度受气候、地形、环境变迁、外来生物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迦巴瓦峰地区(下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地处多个物种区系交汇处,古地理环境良好,物种丰富且特异。南迦巴瓦峰地区生活着40多种蛙类,绝大部分为树蛙,树蛙产卵一般在垂于湖沼水面的树叶上、湖沼的水草上和淤泥里或静水水体中,以保证蛙卵正常孵化和蝌蚪的生存。南迦巴瓦峰地区南部墨脱县的圆疣树蛙的繁殖方式独特,主要通过虫孔进入竹节内产卵,并在竹节内完成从蛙卵一直成长为小蛙的过程。

(1)简述南迦巴瓦峰有利于树蛙生存的自然条件。
(2)说明导致圆疣树蛙独特繁殖方式的环境条件。
(3)分析南迦巴瓦峰物种特异的原因。

2 . 2008年初,严重的冻雨(水滴落到物体上结冰)灾害导致贵州省多地松林内众多松树被积雪(冰)压断,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但随后十几年间,松林地地表植被更新速度加快,众多灌木及草类生长繁盛。下图为被冻雨破坏的松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贵州省松林与大兴安岭主要树种同属针叶林,与大兴安岭针叶林相比,贵州省松林(     
A.植株高B.扎根浅
C.耐寒冷D.易倒伏
2.冻雨灾害后松林地植被更新速度加快,众多灌木及草类生长繁盛,主要原因是松林地(     
A.坡度减小B.降水增多
C.光照增多D.气温升高
3.冻雨灾害后的十几年间,松林地(     
A.表土流失加快B.植被类型增加C.地表积水增加D.枯枝落叶减少

3 .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以年为周期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图1示意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分区,图2示意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纬度与植被物候的相关性。将绿度开始新增的时间定为返青期(SOS),绿度开始衰退的时间定为枯黄期(EOS),绿度的持续生长时间定为生长季长度。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1.乙区的植被(     
A.四季常绿B.蜡质层厚C.秋冬落叶D.多革质叶片
2.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     
A.返青期与纬度大致呈负相关B.枯黄期随纬度升高呈提前趋势
C.生长季长度与纬度呈正相关D.返青期的变化幅度较枯黄期大
3.43.5°N附近返青期与枯黄期状况的成因是(     
A.海拔高,气温低B.远离海洋,降水少
C.生长季蒸发量大D.土壤淋溶作用弱

4 . 西北“水三线”由“胡焕庸线”“阳关线”和“奇策线”共同构成,可将全域划分为八大片区,其不仅可有效指导中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还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西北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西北“水三线”地区空间范围及八大片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八大片区的区域划分依据为(     
A.流域与地域特征B.气温与降水
C.海陆位置与植被D.人口与经济
2.西北“水三线”地区降水量仅占全国降水量的9.3%,其内部分布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A.“阳关线”西北部片区降水量大于东南部片区
B.“奇策线”是新疆地区水资源分布的均分线
C.“奇策线”西北与黄河流域片区降水相对较多
D.“水三线”沿线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于全国水平
3.下列西北“水三线”地区生态安全问题中,程度较轻的是(     
A.水土流失B.沙漠化C.生态脆弱D.土地盐碱化
2023-07-22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29届和33届夏季奥运会分别在中国北京和法国巴黎举行。马赛为法国东南部重要港口城市,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赛场。下图为“北京、巴黎、马赛三座城市位置示意及两国首都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帆船运动是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海上运动,对气象和水文的基本要求是有风、水流不太急、能见度在1500米以上。

   

(1)描述夏季奥运会举办时节巴黎的气候特征较北京的差异,并分析该时节两地气温存在差异的原因。
(2)指出奥运健儿在北京和巴黎参加夏季奥运会期间所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并简述其在全球分布的一般规律。
(3)说明在马赛举办夏季奥运会帆船比赛较巴黎的有利自然条件。
6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伏尔加河是世界长度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内流河,流经东欧平原,注入里海,在河口处形成面积较大的三角洲。图为伏尔加河流域简图及河口三角洲示意图。

(1)写出伏尔加河的主要补给类型,并说明不同河段径流季节分配的异同点。
(2)写出图中自然带1的类型,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3)伏尔加河河口形成三角洲,从自然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7 .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表为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状况。如图示意某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海拔/m

1400

1000

600

植被类型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坡向

东南坡

东南坡

东南坡

降水量/mm

3 487

2 671

2 374

土壤温度/

13.20

15.20

17.20

土壤类型

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

山地红壤

年凋落量/(g·m-2·a-1

588.70

652.50

580.40

细根生物量/(g·m-2)

140.80

625.80

197.77

   
1.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A.武夷山B.南岭C.太行山D.秦岭
2.图中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随海拔升高而缓慢降低B.0~5 cm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C.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D.5~10 cm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3.影响海拔1000米处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①降水量 ②土壤温度 ③年凋落量 ④细根生物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一般与物种的多样性、种间竞争有关。黄土高原植被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荒漠带。右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A.纬度跨度大B.干湿度差异大C.相对高度大D.土壤类型多样
2.与森林草原带相比,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弱,主要是因其(     
A.植物多样性丰富B.植物物种竞争强C.光水热条件较差D.人类活动干扰强
3.降水基本不变,随着气候变暖,黄土高原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     
A.森林带B.森林草原带C.草原带D.草原荒漠带
2023-05-12更新 | 646次组卷 | 9卷引用:地理02卷(山东专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它们的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构造,常绿且硬,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纬度分布特点,并指出该纬度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名称。
(2)指出海拔3.2km以下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2023-02-2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0 . 某校师生暑期到龙岩山区传统民居研学,发现该地天气晴热,微风环境下常有“穿堂风”。图为该民居(坐北朝南)的“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该民居“穿堂风”最明显的时段为(     
A.5:00-7:00B.9:00-11:00
C.13:00-15:00D.17:00-19:00
2.图示时段该民居近地面“穿堂风”的风向是(     
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
3.为保障该民居冬季挡风效果,屋后最适宜种植的植被类型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