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冻土层中的地下冰融化可使地面发生沉陷,形成热融负地貌。巴塔盖热融负地貌位于西伯利亚,该地区冬季平均气温-40℃,夏季平均气温13.7℃,年平均降水量200 mm,周边有稀疏的针叶林,但其内部未发育针叶林。巴塔盖热融负地貌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原本为热融峡谷,后来逐渐扩大为锅状洼地(下列左图)。下列右图示意该洼地西侧某典型剖面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示剖面热融负地貌发育规模呈正相关的是(     
A.上冰层复合体厚度B.下沙层下界深度
C.周边针叶林覆盖度D.剖面的地表坡度
2.对该地热融峡谷扩大为锅状洼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溯源侵蚀B.侧向侵蚀C.重力崩塌D.风沙磨蚀
3.巴塔盖热融负地貌内部未发育针叶林,主要受制于(     
A.热量条件B.光照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土壤通过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等的呼吸作用,向大气层释放CO₂,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其CO₂排放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在人为强干扰下,长白山地带性红松阔叶林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处于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灌木林等植被群落。下图示意长白山4个样地晴朗的夏天昼间土壤呼吸CO₂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样地14分别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幼林)和红松阔叶林地。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代表演替序列不同阶段的样地的观测,来推导长时间尺度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简述4个样地CO₂排放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并据此推测影响土壤CO₂排放的主要因素。
(2)分析样地4土壤CO₂排放量大的原因。
(3)与样地1和样地2相比,分析样地3和样地4土壤CO₂排放量峰值相对滞后的原因。
(4)指出该林区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

3 . 土壤有机质是养分的重要来源,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土壤潜在的生产力。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特征的变化,在重庆市开县竹溪镇选取了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图示意的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因素对竹溪镇土壤有机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
2.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是(     
A.坡耕地 人工林 荒草地 经果林B.人工林 坡耕地 经果林 荒草地
C.人工林 荒草地 坡耕地 经果林D.荒草地 经果林 人工林 坡耕地
3.①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的原因是(     
A.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B.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较多
C.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分解D.土层薄,作物消耗有机质多

4 . 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梁和黄土沟地貌,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该流域采用坡耕地—草地—林地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a、b、c三种植被分别对应(     
A.草地、坡耕地、林地B.林地、坡耕地、草地
C.坡耕地、林地、草地D.林地、草地、坡耕地
2.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     
A.5~25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慢B.25~40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
C.50~70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慢D.5~70cm土层深度内三种土地类型均先升后降
3.维持该流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最合理的措施是(     
①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体系
②倡导自然恢复植被
③建立以林地为主的植被体系
④倡导坡耕地大规模转变为果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2-13更新 | 125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联考(一模)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